第34章番外
说到京中的新贵曾家,就得先从第一位文渊公说起;文渊公年少时就极为聪慧,前朝末年,便以不足弱冠的年纪,考取了前朝的一甲进士功名;后前朝灭,太祖建蜀朝取而代之,文渊公亦弱冠之年参加新朝的第一届恩科,一路从乡试、会试、到殿试,皆摘取魁首之名,成了本朝第一位荣获“大三元”殊荣的状元。
太祖甚爱其才华,兴元三年,便破格将初入官场,时年不过二十二岁的第一任文渊公提拔为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因没有适龄的公主,就将一位堂侄女许婚与他。
兴元四年,第一任文渊公得长子,迁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
此后一路官运亨通,春风得意,到兴元二十五年,不过四十四岁便累官至从一品吏部尚书。
虽然官场上极为得意,但子嗣上却甚为单薄,嫡
只生育了一子二女,并无庶出,因此在嫡子的教养上越发精心。
兴元二十九年,时年二十五岁的长子子承父志,科举有成,成了本朝第二位“大三元”状元。
太祖也是甚是欣喜,兴元三十年册封嫡长子为太子时,听闻曾家尚有一年仅十四岁的嫡幼女并未婚嫁,当即下旨赐婚给太子,封为东宫侧妃,并因清查官僚舞弊案有功,太祖赐爵文渊公,三代始降袭,并加封大学士,左迁为首相。
兴元三十二年,太祖驾崩,太子承光帝继位,彼时生育了一子皇四子的曾家嫡幼女被册封为妃,宫中当时只一后——姜皇后,二妃,贤妃梁氏和良妃曾氏,文渊公又担任首相一职,那时,曾家几乎显赫到了极致。
但任曾家家世再显赫,也没办法改变人丁稀薄的现状,曾林的祖母一生只生育了他父亲一子,比他曾祖还要子嗣单薄,曾林的父亲像是也步入了祖父的后尘,婚后只得了一个嫡子,直到他的长兄年过十五,正要议论亲事时,他母亲才生下了他;彼时文渊公早已辞官归隐乡间,曾林的祖父已官至兵部尚书,其父为避嫌,常年在外任职,也已官至一省按察使;长兄仍在攻读,已有了举人的功名,正苦读备考会试。
承光十八年,曾林的到来,让曾家上下喜出望外,尤其是年过八十的文渊公,亲自回京将曾林接到了身边教养,祖父和祖母也将他视若至宝,万般娇养。
因自幼跟着曾祖,曾林自幼边学的很是狡猾,端的是聪颖知礼,却又不是活泼调皮,又生的英俊可爱,如珠如玉,连宫中的良妃都喜爱不已,被京中贵妇人们誉为观音座下的金童,得了一个“玉童子”的美誉;
长至五岁时,曾祖抱恙,一直
绵病榻,曾林便被祖父祖母接到身边教养,祖母林氏待他更是娇宠,甚少教管,诸事都随他,不想念书就不念书,想练拳脚就练拳脚,连为了给曾祖治病想拜师学医,也毫不犹豫地应允了他,还托了良妃将宫中告老还乡的以为王太医请了来给他做师傅。
种种疼爱,不可尽数,长兄早不能比,便是长兄的嫡长子也不能与之相比。
年幼时,在家人的疼宠下,曾林几乎过得比皇子们都还要快活!
承光二十七年,曾祖病逝,曾家上下全部告老的告老,卸职丁忧的卸职丁忧,三年守孝之后,父亲和长兄重返朝堂,不久之后长兄被派遣随孝烈太子和九皇子巡幸山东,厄运由此降临。
承光三十年秋,五皇子孝烈太子出巡途中夭亡,承光帝和姜皇后震怒,曾林的祖父,父亲,长兄全被赐死,曾家除爵抄家,只留他和不
七岁的侄儿两人被
放西北凉州。
良妃获罪剥夺位分,出家为尼,九皇子被封了凉王,去了凉州就藩,声势赫赫的曾家一时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