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七章 起居注
魏知县回来了,王贤早就筹备好的那些营生,便可以开张了。
七月里,富
县立粮号、富
县立盐号、富
丝绸商会、富
纸业商会、富
茶叶商会相继开张。破
天荒的,堂堂魏知县亲自为这五家商号、商会剪彩并致辞。
尽管商人和商业在大明朝身为下
,知县出席这样的活动似乎有**份。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
县立粮号在这次粮荒中居功至伟,甚至救了整个浙省,连郑方伯都亲笔题写了店名,命人送到富
表示祝
贺和感谢,你说魏知县能不到场么?
至于县立盐号,是一项使本县盐价大降的善政,魏知县当然也要
面。还有丝绸、纸业和茶叶,是本
县三大支柱产业,只是有这三个行业兴旺发达了,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是以在富
这个有着重商传统的
地方,魏知县的举动并不突兀。
但对魏知县本身来说,这不啻于一个巨大的转变,正如他在县立粮号开业典礼上致辞时说:
“毋庸讳言,本宫原先以为商人逐利,商业害农,是以对商人和商业多有偏见。但是这次浙省大灾、
富
粮荒中,商人们的表现让我十分感动,商业的作用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商人出力,没有
商业的存在,湖广的大米运不到浙江,一场大饥荒在所难免,大半百姓破产失业在所难免。”
“现在本宫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商入和商业的,商人和商业也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人心
,商人的人心坏了,商业才会为祸百姓。相反,商人们能仁义,商业就会造福百姓!这个县立粮号的建立
,是为了平抑我富
的粮价,让父老乡亲吃上平价米。这是大功德,大善事,这样的商人和商业,高尚!
值得尊敬!宫府也会大加扶持!”
听着魏知县的肺腑之言,在场的周粮商、钱粮商、陆员外几个,都忍不住
下泪来,大明朝的商人,
实在太久没听到来自宫方的赞许了…
但富
百姓更在意的是,每一家商号开业后,都会开堂会、摆
水席、请戏班子唱戏,热闹的像过年
一样。整个七月里,别的县都在为此起彼伏的灾民为盗,主客冲突焦头烂额,唯独富
县一片
天喜地。
这也是魏知县最得意的地方,他之所以一直坚持,不能让灾民吃白食,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王贤让他
相信,使人心安定者,不在每天能发放多少米粮,而在使其安居有事做,通过做事获得收入,这样百姓才
会保持勤劳守法的本
。
如果长期不劳而获,专门坐等救济,则再勤劳的百姓也容易变成‘幸民’,而且一旦救济不利,或者
地方宫府厚此薄彼,更会心生怨恨,继而充
了攻击
…农民一无所有后是最危险的。
到时候,本地人和外来灾民积怨深重,将严重危害地方治安,甚至酿成
。
为丁安全起见,魏知县才会将灾民分散安置,使他们不易聚集生事。又力主由宫府赁民房给灾民居住
,这是可以让两者相处更融洽,避免灾民群居在简陋的窝棚里,产生自己是弃民的负面情绪。
只是这些话,起初无法对外县的同僚明言,说了人家也不信,反而徒惹是非。
正如周臬台在写给朝廷的奏章中所言:
‘官员为朝廷赈灾安民,其身在外,应当随机应变,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担当的勇气和
襟。如
只考虑到自保,处处行事以不惹物议,不影响自己当宫为前提,哪怕再忙活再辛苦,也不过是表面功夫,
于事无补。而魏知县无疑具有这份担当,起初所有人认为他自找麻烦,徒惹物议,他却毫不动摇,坚持按
既定方略,分散安置百姓,坚持以工代赈,虽然当时显得自找苦吃,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却让富
县避免
了混乱和动
,保住了淳朴的人心,方体现出其用心良苦、老成谋国…’
郑方伯也在奏章中说,富
救灾可谓朝廷救灾之典范,浙省已经着魏知县总结归纳,准备在全省推广
,希望朝廷研究之后,定为成法,可将灾难的危害减少到最小…
两位大吏如此嘉许,又有皇帝的亲笔御批,吏部的动作自然十分迅速,七月底,嘉奖富
赈灾有功人
等的旨意,便到了县里。
那一
,富
县衙正门大开,大堂前设香案烛台,魂知县率众官吏叩拜了圣旨后,便有传旨太监拖长
腔宣读了圣旨。
第一个领旨的是富
知县魏源,一番大加褒奖褒奖后,皇帝赐其匾额、金币等物,并命其为翰林院修
撰。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宫儿,却让魏知县泪
面…
事实上,早就有在吏科的同年,提前告诉魏知县这个任命了。当得知这个消息,巨大的幸福感,充
了魏知县的全身,他设想过朝廷的各种安排,甚至想过会不会让自己一步登天当上知府,就是没想到朝廷
会让自己进翰林院。
永乐四年的进士名次,是魏知县心中永远的痛…他只比孙山高了一名,在皇榜上名列倒数第二。尽
管大多数人都只记得,那一科的孙山叫吴忠,并不注意倒数第二是谁,但生
好强的魏源自己在意,且深
以为
!
所以虽然是进士,他却一直深深自卑,现在却可以成为翰林,那是比进士还高一个档次的学历,你让
魏知县怎能不欣喜若狂?虽然翰林修撰清苦,品级也不高,但你只要知道,那是状元及第后必授的宫职,
就知道它有多光明的前景了…既清且贵,实在太体贴魏知县的心意了。
然后是蒋县丞,被提升为富
县令,闻听此命,蒋县丞登时乐开了花,一下子什么毛病都没了。对于
这种五十岁的官员来说,翰林院庶吉士什么的没有任何意义,能到个富足安定的县去当县令,就足最大
的福气了。
有道是做
不做生,何况魏知县和王贤已经铺好了路,就连蒋县丞都看得出来,富
县的好日子就在
眼前了。这世上还有更合人心意的地方么?
第三道圣旨是追封,追封马典史为富
县令,但人死如灯灭,一切都白搭了。好在朝廷还没坏了良心
,命马典史的两儿子入国子监读书,待肄业后,少不得给他们两副前程。
第四道圣旨是任命巡检司赵巡检为富
县丞。
第五道圣旨任命胡捕头为钱塘县典史…
此外,各宫各吏,只要跟救灾沾点边的,都有奖掖,就连自以为肯定没戏的刁主簿,都得了个四川青
神县令的差事…感动的他眼泪哗哗,魏知县真是仁厚哇!因为请功的名单,都是魏知县所定。
但直到慈幼局、养济院的家伙都得到封赏,却还是没有王贤的份儿。
这时候宣旨结束,钦差一口气读完二十份圣旨,已是口干舌燥,魏知县忙请进去吃茶。
待魏知县和宦官离去,早跪麻了双腿的官吏们纷纷起身,强抑着兴奋
头接耳。
之所以不敢大声说话,不是怕扰到知县和钦差说话,而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封赏名单中,漏了首功
之臣王贤!
这自然无比荒唐,他们都很清楚,王贤才是整个救灾计划的制定者和主要执行者,功劳之大,无人可
比。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不在恩赏的名单里,这让人莫名诧异…但化们这些小人物,能给予王贤
的,也只有同,隋二字了。
强者从来不需要同情,王贤虽然自认不是强者,但他依然不喜欢别人同情自己,干脆以嫂子要生了为
由,离开即将举行宴会的衙门,不打扰别人的欢乐。
当然他说嫂子要生了也不假,从早晨起,已经足月的侯氏就开始喊肚子疼。王贵赶忙通知王贤和远在
杭州的老爹…至于老娘,算着日子到了,几天前就带着银铃回来,等候王家长房长孙的诞生。
从衙门出来,王贤很调整好心情,急匆匆赶到王贵家,径直进入内院。
院子里,明显发福了,气
也好很多的王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倒是越来越水灵的银铃,还能沉得住气,在一旁给
头大汗的大哥打扇子。
“生了么?”王贤劈头间道。
回答他的,是银铃的白眼。王贵苦笑道:“要是生了,能急成这样么?”
“也是。”王贤小声间道:“干嘛这么紧张,生个孩子而己…”
“原来你也有不懂的。”王贵惨笑道:“稳婆说,女人生孩子,要靠菩萨保佑,才有一半人能母子平
安…女人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你说我能不紧张么?”
“吓,抱歉抱歉。”王贤不好意思道“我还以为像…”六百年后那么简单呢。
兄弟俩便坐在石阶上一起坐等,这样银铃可以一扇风凉两个人。
“娘呢?”见大哥还是太紧张,王贤没语找话道。
“在里头帮忙呢。”银铃小嘴呶呶内室,里面传来各种痛叫,还有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