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官 下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宫门舌战
 方清之又想了想措辞“承蒙李兄青眼,但我那不孝子三年前年少无知,私下里答应了刘博野招婿之议,如今有些…”

 李东点点头道:“这些我都知晓,令郎曾亲自与我分说过,我叫他多等些时,待我仔细设法。在我看来,那刘阁老也不是很急迫,拖到闱大比之后不成问题。”

 “你我两家有意秦晋之好,我这心里也是愿意等待李兄提亲。只是最近几,刘阁老迫甚急,通牒我家会试之前答应,我那不孝子又有三年前的承诺在,不好直接背信反悔,便实在抵不住了。”

 李东下意识的惊讶道:“刘阁老何故如此相?”

 但随即李东便顾不上惊讶了,更顾不上去想刘吉为什么对这桩亲事忽然变得如此急。因为他闪过一个念头,刘吉莫名其妙的举荐自己侍班东宫,肯定和方应物的亲事有关!

 刘吉给了自己如此巨大的好处,算是对自己有举荐之恩,自己还能去与他抢女婿么?那就太不仁义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仿佛是自己拿亲事换来了一个前途似的…

 李东低头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此刻自己应该怎么选择?是接受这个侍班东宫的美事,还是为了所谓气节拒绝?

 如果李东是小人,肯定没有心理负担,这边好处全盘吃下,那边继续去挖方应物这个女婿。

 但很可惜,他李东是讲人品的人。实在做不出这种事。他要么接受了刘棉花的好意,断掉抢女婿的心思;要么上疏请辞。然后继续去抢女婿。

 当然,刘棉花也是算准了李东人品,所以才敢先行举荐示恩造成既成事实。赔了女婿又折兵的事情,刘棉花肯定不会做的。

 另外在刘棉花眼里,文坛名气很大的李东是潜力股,实际年纪也不老,只是缺一个进身机会。那么自己给了他机会,后他要是乘风而起。岂能不念自己的好?

 至于刘棉花所付出的,只是一次举荐机会而已。侍班东宫这种差事,对别人而言是打破头也未必抢的来,就是尚书也没多少发言权,这涉及到内廷和外朝的区分。但他刘吉身为内廷大学士,若想向天子推荐人选进东宫,真的很难么?

 闲话不提。却说李东与方清之出了大堂,又漫步到柯亭中闲谈,别人都很知趣的没有打扰,谢迁更是已经离开了翰林院。

 李东叹口气,手抚柯亭廊柱,眼神离。“此亭乃昔年掌院柯公所造,当时柯公一代宗师,人称翰苑风,我初入翰林时,承蒙柯公早晚教诲。获益良多。怎奈天不假年,成化九年柯公便仙去了。其年不过五十。”

 方清之看得出,李东此时很有些情绪,便没有出声,只默默的静听。

 李东望着亭前的树木“说心底话,我辈所学,只为辅佐君王、匡扶社稷。而我等待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十几年了,不知人世还能有几个十几年?如当年柯公,他若不仙去,成化十一年必然是入阁人选,二刘之辈只怕难忘其项背,岂会出现纸糊三阁老这种笑谈?”

 方清之继续沉默,只见得李东收回目光,坚定的说:“这次机会,我不能错过,我觉得以我的才华,应该得到这个机会,也配得上这个机会!

 何况如今庸碌当国、万马齐喑,正该舍我其谁勇往直前,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所以对不住了,真应了令郎一句话,我们两家有缘无分。”

 为了自己前途便放弃与友人联姻这种事,按说不管怎么看也该有点不名誉,但不知为什么,放在李东身上,却并不显得如何鄙俗,反而别有一番情。

 方清之拱拱手:“李兄的大义,我明白了。”

 又问道:“犬子托我向李兄问,他始终不明白李兄先前明知有阁老争婿,为何还有把握?李兄到底打算怎么做?”

 李东笑道:“我本三管齐下,夺此乘龙婿,如今虽然遗憾终生,但说说也无妨。其一,会试时,我为秋房考试官,说不得令郎要从我手底下过一遭,到那时有荐卷之恩。”

 方清之有所悟,如果真出现这种事,李东之恩德足以抵得过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了。

 李东又道:“其二,王国丈常来我家做客,我可以请王国丈出面找刘阁老说情,并亲自做媒。”

 王国丈,乃是当今王皇后的父亲,正牌的国戚,万贵妃的万家虽然号称国戚,但也只是别人抬举称呼。王皇后虽然不得宠,在宫中就是个透明人,半点势力也无,但礼法摆在这里,国丈就是国丈,身份超然的很。

 所以要是王国丈出面说情,那刘棉花也不好张嘴拒绝,王国丈要亲自做媒,分量同样足以抵消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

 李东最后道:“其三,我昔年与商相公是文友,已经去信说明此事,请商相公来信促成我们两家秦晋之好。”

 商辂对方应物的意义,更不用赘述…方清之听完李东这“三管齐下”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李东真的布置完毕,成功的可能极大。

 当然如果是方应物听到李东对自家父亲的话,少不得要在心里吐槽几句,看看你李大人结识的人——已经去世八年的柯潜柯学士,已经致仕四年的商辂商相公,天子自己都不知道认不认的虚头国丈…难怪你这几年发展如此扑街。

 上辈子专业方向偏政治的方应物却不知道,李东自祖父起寄籍京师,本人也生长于京师,算是土豪一枚。每李宅都会大开中门,广纳宾客,以文会友,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李宅常年开文学沙龙。

 而李东每天下了班回家后,都要与宾客高谈阔论、作诗论文、整晚不倦。在馆阁派之后,大明出现的另一个重要文学派“茶陵派”就是这样形成的,茶陵两字就是李东的祖籍。

 这便是属于李东的独特养望形式,文坛政坛互相烘托,短期内仿佛没有明显效果,但积月累之下,终将开花结果。等李东入阁之后,有了权力声势,文学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被天下人视为主持文坛的盟主大宗师。

 大明宰辅里,能做到李东这样官场、文坛双双登顶的,独此一人。

 PS:汇报下这两天情况,一面要处理积工作,一面要应付单位年终考核,实在没有太多心思码字,仅能勉力维持有更新而已。不过今天暂时消停了,明天又是周末,会加更补回的
上章 大明官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