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会(一)
次
一早,天刚刚微微亮,拥着皇后张嫣正睡得香甜的朱由校就被随侍宦官唤醒。
作为皇帝,朱由校自然不能同普通人一样回京后能有几
的歇息时间可以陪父母说说话,与媳妇温存几
。
他作为皇帝,却不得不早起,而且今
还是叫大起的日子。
对于上朝,初来明朝的朱由校或许还有些接触新鲜事物的兴奋,但现在他也有些开始厌倦,他很不明白为何要有如此折磨人的早朝制度,天不亮就得起
,
得人精神恍惚,连清晨的
第之乐大为减少。
还好的是,现在的早朝时间已经比洪武永乐时期有所推迟,朱由校很难想象劳模朱元璋在凌晨一二点就起
上朝是何等毅力才能坚持几十年。
等他进了乾清宫,两排负责乾清宫洒扫的宫娥就忙都欠身行礼,朱由校也恰巧在徐佛面前停了下来,看了她一眼,也没说什么就径直进了大殿。
倒是徐佛不由得心脏砰砰直跳起来。
大殿内,群臣早已分列左右,点名御史汇报了所到之人数所缺席之人数后,就先弹劾一户部官员在朝房里瞌睡时打起呼噜的不雅之事。
朱由校听后倒也没怪那打瞌睡的户部官员,这么早就起来上朝,谁都会有些精神不振,更何况这点名御史所弹劾的那位户部官员看上去有些年迈,打呼噜也更是在所难免。
不过涉及朝堂尊严,朱由校也不能有所作为,便索
降了这户部官员一级,让他回家把觉睡够。
这户部官员也明白陛下苦心,忙道了谢就摇头晃脑的出了金銮殿。
这时,朝堂之上也开始议起正事来,朱由校先点名让六部的部院大臣先报告各自部门的情况。
因新年一过,就出了鞑子劫粮和入关等一件接着一件的紧急大事,朱由校要求六部和都察院做的年初总结报告也没来得及细听。
如今正好趁着此次上早朝,朱由校也想详细了解一下大明目前的近况。
最先站出来的是吏部尚书崔呈秀,这个被东林
诬蔑为
臣的阉
重臣在这个时代不但没有遭到清算,反而被朱由校调到吏部当天官。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控着百官特别是中下层官员的升迁之权,甚至中央政令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跟吏部所选之基层官员是否得力有关。
而自崔呈秀做吏部天官以来,其选官不论其出身,却只问其是否为保皇
成员,是否参与过较为
进的文社,家庭出身是富贵还是贫
。出身贫寒且是保皇
成员的往往被任命到江南一带富裕地做官,而家庭豪富的让其去云贵川。
这样一来也可尽量避免出现官商勾结之事发生,符合朱由校要压制江南商人势力的目的,因而崔呈秀管吏部,朱由校很放心。
“陛下,此次戊辰科共录取之五百余名进士除去一百零三位留于京城外,其余大都安排至各地道府州县衙门任职,除此之外,天启七年,丁忧官员共计三十余人,被罢职着三百二十人,离世的四十人,新增候缺官员三百四十人。”
崔呈秀说后就将折子呈了上去,朱由校略看了看,也没多说什么,对于被罢职的官员之所以多自然是跟自己去年铲除东林
有关,不过,在大明不怕找不到两条腿的读书人做官,这不,刚罢免了三百二十人,就新增候缺三百多人,另外还有新中之进士。
所以,朱由校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在整饬吏治后找不到官来给自己办事。
户部尚书郭允厚算得上是家学渊源,其父亲做过户部主事,如今朱由校让他执掌户部,虽然大明财政
益匮乏,寅吃卯粮现象越来越严重,但这个老尚书倒也能勉强维持,拆东墙补西墙的本事倒也过得去,就是不懂得如何去生出钱来。
“回禀陛下,天启六年,各项合计赋税收得一千八百余万两,各项开销赋税合计两千零四万两,今年因免了陕0西、山0西等地赋税钱粮,预计又会收入减少一百万余两,但辽东军需开支也相应有所减少,如此收支倒也相抵,但就怕出现一两件大事,现在就等着南直隶、浙0江等地两百余万两丝绢折
银递解进太仓,或可能补太仓之空虚,其余九边之军饷也可由山0东、湖广、河0南等地共计三百余万两赋税填补。”
郭允厚的一连串数字让朱由校倒也大概了解大明目前的财政状况,敢情现在的中央财政也只能做到收支相抵,毫无结余,那如此一来,自己怎么去大规模的招募新兵,怎么去大规模的建立军工体系,
后肯定得打好几场大战,如何去积蓄足够几年战争所用的钱粮,还有越来越严酷的小冰川气候和即将到来的疫情大爆发,这些都需要钱去砸啊。
一想到此,朱由校就不由得愁眉不展。
兵部尚书一直是孙承宗挂着,但孙承宗现在基本不管兵部事务,而实际执掌兵部的自然是兵部左侍郎兼蓟辽总督卢象升。
其实,朱由校并不愿意让一个掌管着京畿卫戍部队的封疆大吏又兼着相当于国防部二把手的差,尽管此人是卢象升。
但现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明现今的体制决定了执掌的军权还是高级文官,可朱由校能信赖又不瞎指挥的文官总共就只有这几位,其中孙承宗、孙传庭、王在晋三人已经都承担着护卫大明九边的重任,实在不能调走任何一个回京。
因而,目前也只能让离京城近的蓟辽总督卢象升兼着兵部的差。
卢象升是朱由校一手从知府任上提起来的,忠诚度自然是不用担心的。
而如今,因其调兵遣且保得蓟州、通州几处京畿重地未落于鞑子之手的功绩也在百官之中建立了威信,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执掌兵部的合适人选,大明
报甚至还专门就夸赞卢象升事迹来奉承朱由校有识人之明过,由知府而升大司马的话题现在就几乎就成了人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