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夏侯渊的郁闷(一
耶律才点了点头,道:“大皇子在北方还有些力量!根据先前的情报,那两个北方部族军团已经在前往这里的路上了!我们必须把他们截住!”
巴布洛夫傲然道:“说到对北方诸族的控制,他大皇子怎能与我相比!你放心,北方部族军一旦接到我的书信便会立刻折返!”
当天晚些时候,耶律才和巴布洛夫便接到了从北方传来的情报,那两个本来打算增援大皇子的北方部族军团在接到巴布洛夫的亲笔书信后,当即放弃原计划,折返。
十天之后,从东方传来确切情报,斯兰及其两个主力军团已经回到东方行省,并且颁布了许多旨在收买民心的政策。
得到这个情报,巴布洛夫和耶律才更加确定了先前的判断,因此两人立刻对盘踞上京的大皇子发出了最后通碟。
大皇子收到最后通碟
然大怒,当场将对方的使者斩杀,将头颅送了回去。
大战随即展开。
就在上京攻守战如火如茶的时候,一个神秘的人物出现在金国人最重要的仆从国,东
耳曼的王帐中。
一天之后,十万东
耳曼大军离开驻地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向上京快速前进。
两天之后,
不花秘密集结野狼军团和另外一支主力军团,朝西面进军。
花刺子模要
。
“大将军,我们难道就不管国内的情况吗?”晃斡出的部将克伦奇忧心忡忡地问道。
大将晃斡出站在他的面前眺望着要
外的崇山峻岭,一众部将站在他身后,个个都显得忧心忡忡的模样。
晃斡出转过身来,正
道:“国内的事情我们不要去管!我们的任务是守好这条南方防线!国内的问题不过是谁做皇帝!然而一旦我们这里出了问题,那么整个大金就完了!明白吗?”
众将不
心头一凛,一起应诺。
“大将军,那我们应该怎么回复丞相和老将军?”巴尔斯基问道。
晃斡出稍作思忖,盼咐道:“就说南线魏军有所异动,实在不能
出兵力!”
巴尔斯基应诺一声,退了下去。
晃斡出扫视了众将一眼,叮嘱道:“现在是帝国最危急的时刻!所有人必须严阵以待,提高警惕!”
“是!”众将齐声应诺。
待众将退出去后,晃斡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件,看了一眼,随即将信件投入一旁的火堆中。
信件的右下角落款处赫然是斯兰两个字。
第二天,乾清宫。
曹
问道:“可有罗斯方面的最新情报?”
陈宫回禀道:“今
一早便有一份情报递送过来!我们潜伏在金国西方行省的密探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东
耳曼十万大军正在往上京开进,根据他们现在的行进速度,大概在七天之后便能抵达上京城外!说来也巧,这支
耳曼大军进军的路线非常隐秘,而我们的密探赶近路返回西方行省,于是正好碰见了这支军队!”
曹
思忖道:“东
耳曼是金国最重要的仆从国!这十万东
耳曼大军究竟是谁调动的呢?是耶律才和巴布洛夫,还是大皇子,又或者是那位斯兰皇后?”
陈宫分析道:“结合
不花率领十万大军秘密离开通古斯卡要
这件事情,微臣觉得这十万东
耳曼大军极有可能是斯兰皇后调动的!以这二十万大军秘密潜进到上京左近,待耶律才方而发现之时,突然发难,一鼓作气将耶律才方面及大皇子剪灭!”
曹
点头道:“这是最合理的推测!”
眯了眯眼睛,不无感慨地道:“这个斯兰皇后还真不简单啊!据朕推测,金国皇帝遇刺这件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极有可能是斯兰皇后在背后策划或者推动的!”
“陛下,这个斯兰皇后的文治武功不输于完颜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要胜出!当
面对南方战线僵局之时,这位皇后就提议主动放弃,而完颜亮这位皇帝却犹豫不决,当时如果就按照这位皇后的计策行动的话,金国今
就不会这么被动了!如果斯兰皇后掌握了金国政权,则对我们大魏绝无益处!”戏志才分析道。
曹
思忖片刻“志才说得不错!不过我们如今就是要干涉,也无从入手啊!”
苦笑一下“金人即便在这种时候依旧十分警惕我们大魏!从花刺子模大山到康居北线,八个主力军团加上六个仆从军团竟然一兵未动!七十万大军!呵呵!”
顿了顿“而通古斯卡一线则有五个主力军团加上三个仆从军团,四十万大军,除掉调走的那十万人马,依旧有三十万大军,人数似乎不是很多,不过依靠通古斯卡河天险,我军很难攻取!如今的金国让朕不由的想到一种动物,乌
!”
陈宫、戏志才、荀攸不
一愣,随即哈哈兴起来。
“陛下,这个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荀攸笑道。
曹
起身走到沙盘前,看了片刻,指着康居北线道:“就地势来说,这里是我们发起进攻的最佳地点!不过金人显然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八个军团的重兵,要攻破这里并不容易!”
“陛下,您打算对金国用兵了吗?”陈宫问道。
曹
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皱眉道:“朕还拿不定主意,此时朕还拿不准此战的得失!公台,你怎么看?”
陈宫思忖道:“陛下的顾虑非常有道理!照目前的情况看,我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康居北线的金国人阵线,而一旦我军对这里发起强力攻势,则势必将金国人的主力全都吸引过来,而罗马人则可乘机攻破塔恩要
。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我军与金国人拼得两败俱伤,而罗马人却渔翁得利!这对我们大魏来说显然不利!”
曹
点了点头,皱眉道:“是啊!这正是朕所担心的!”
顿了顿“再等等吧!说不定金国的局势会有变化!”
三人均点了点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