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
凡人不能相拘,故自制命为不善,天将诛之。故小人得诛于中人,中人得诛于上人,上人得诛于大人。夫小失法,自致危亡。夫神灵大小之诛,亦若此。而不能拘制 ,天当诛之必矣。
天畏道,道畏自然。夫天畏道者,天以至行也,道废不行,则天道
毁。天道
毁,则危亡无复法度。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
相传,相付相生也。道乃主生,道绝万物不生,万物不生则无世类,无可相传。万物不相生相传,则败矣,何有天地乎?天地
,乃当相传相生,今绝灭,则灭亡,故天畏道绝而危亡。
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则不可成也。故万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难成。如使成,皆为诈伪,成亦不可久。夫天地,虽相去远阔,其制命无
者。
请问:“太平气俱至,
常以善意去
恶,当何先哉?”“夫天地之
,半
半
。
为善,主赏赐。
为恶,恶者为刑罚,主
伪。赏者多,罚者少。
猾者多,赏者少,
门开。所以然者,罚者多刑,主杀伤,犯法者皆成
罪人,故
门开,
猾多也。
者主赏赐,施与多,则德王用事。
与德者,主养主生,此自然之法也。故昼为
为
为君为德,夜为
为月为臣为
。
天地之
,半善半恶。故君子上善以闭
。兴善者得善,兴恶者得恶。此由若以斗拱斗,非斗者自然走;以尺拱尺,非尺者自然落;犹方与圆不相得,规与矩不相值,纵与横不相合。故
兴必动以类行,故火盛乃雷鸣,朱雀在其中,是以夏雷也,冬则藏。
凡事各因其本,乃天道可得而明。不缘其类,圣贤何从得深知之?故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之善恶真伪,但观其所行,以类求之,占其成功,善恶得失,贤不肖可睹矣。何须坐争之乎?”
请问:“从古到今,贤者明者、智者辩者、力者勇者,此六人,皆有万倍之才,岂有善恶哉?”“此六人,悉有万倍人之才能,其才能安和天地,令使凡
恶害之属不生,帝王长无忧而寿,身能自除其疾病,各竟其天年,恩
凡人,此贤明智辩力勇,大善有益矣。而不能共和天地,使帝王无忧而寿,而身有疾病,被灾不能祓去,或夭年而死,与凡人无别,此六人无益也。但效其成功,无复问也。成功者是也,不成功者非也。效事若此,深得皇天心意,帝王为之延年命,万物悉治也。”
请问:“凡物一时有不生者,又有不养者,长之不成,其大过悉从何来?” “当生而不生者,天也;当养所不养者,地也。天地为万物之庐,贤人为万物工匠。帝王者象天,常
生;后妃者象地,常
养;大臣者象人,常
思成。此三人并力,凡物从生到终,无有伤也。
象平之道为法者,必当如此矣。”
请问:“天道助弱耶?助强耶?助寡耶?助众耶?”神人言:“天道助弱。” “何哉?”“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故北极一星,而众星属,以寡而御众也。道要一而道属焉。是故国王极寡,而天下助而治,助寡之效也。父母极强,反助婴儿,是强助弱之效也。上善之人寡而弱,不善之人强而众,众则寡矣,强则弱矣。故君子求弱不求强,求寡不求众,故天道佑之。故不与人争也,而人自为争;不与人争强也,而人助为强,故不争而善胜也。”
分别天道、
身与德不诀。请问:“夫道审当乐
行,何为明效?”神人言: “吾受此文于天上诸神,诸神言,吾闻与
风雨寒暑相应也,以是为大效。天乐其道行,而人未明信之,以乞雨止雨而明效之。行太平之道,乞请皆应;不行太平之道,乞请不应;明天道至在大平也。
故万物不生者,失在太阳;生而不养者,失在太
;养而不成者,失在中和。故生者,父也;养者,母也;成者,子也。生者,道也;养者,德也;成者,仁也。一物不生,一道闭不通;一物不养,一德不修治;一德不成,一仁不行。
自知有道德与仁否,观物可自知矣。五者,帝王君父师,
深自知道德仁优劣,但观此。故理之第一善者,莫若乐生,其次善者乐养,其次善者乐施。故生者象天,养者象地,施者象仁。此三者,天地人之大纲也,过此而下者,但备穷乃后用之耳。如此天气自为平安,
气自消灭,善人自至,恶人自去,莫不响应也。
明之者师也,谓先知之称师,当主证而明之。自古至今,凡文出皆天地也,故天地先出之,明之者师也,故夫文出皆有师。行之者县官也,古者帝王承天意,受师教,力行以除去灾害,以称天心,得延年益命,此之谓也。
造之者天,明之者师,行之者帝王,此三事者相须而成。天不出文,师无由得知;师不明文,帝王无从得知治。故天将兴帝王,必有奇文出;明师使教帝王县官,令得延年益寿,是佑帝王之明证也。”
“凡人民万物不生,生而不养,养而不长,长而反不成,不竟其天年,其过安在?”“凡民万物不生者,天也;不养者,地也;长而不成者,人也。”“过在人乎?”“万物不得时生者,君也;生而不养者,臣也;长而不成者,民也。天与君父主生,此太阳之长也,生之祖也。天不
生,物不得生;父不
施,物亦不得生;君不
生,物亦不得生,故天与君父主生。夫君父常念生,不乐杀者,凡物尽生。一念杀者一物死,十念杀者十物死,百念杀者百物死,自此至万念,皆若此矣。”
“地母臣承
之施,主长养万物,常念长养之不?”“念一不长养,则一物被伤,十念则十物伤,百念则百物伤,自此至万,乃若此矣。是故上古帝王之任臣,常求慈仁,好长养万物与为治。中古半慈仁物半伤;下古不详择臣而任之,故万物悉伤矣。
其德皇,王之言煌煌也。帝者,为天地之间作智,使不陷于凶恶,故称帝也。王者,人民万物归王之不伤,故称王。王者,往也。君者各安其部界,人归附之而无害,故称君。君者,号也。吏者,治也,而助上治物,使凡民万物大小,不失其治,乃得称吏。师者,悉解天下辞悉,乃得称大师者,所谓能解天下天下文也。故得称皇、帝、王、君、师也。
故皇道为首,帝道为腹,王道为股,吏为手足,师道者绳墨,为法为则,上下相须而立。故善治者常念皇道,中念帝道,下念君吏吏道。常诵大师之法,则守其绳墨,然后天心可安,地意可得,四时自顺,五行不战,三光常明,鬼神
气不害。五官五土各得其所,盗贼不发,帝王垂拱,俱称万岁。天道为法如此,不如吾文,诚难哉!谨思其意,行此二事,亦有戒哉!”
天地之
,
气鬼神行治人、学人、教人。神者居人心
,
者居人肾
,鬼者居人肝
。于人念正善,因教人为善;常居人藏
,趋人为恶,教人为恶,亦趋人为恶。古者贤人圣人腹中,常
念为善,故得善应。凡人腹中常
念恶,故得恶应,不能自
。咎在常
念善恶。鬼神因而趋善恶,安鬼于此可验矣。
太平气,风雨时节,万物生多长,又好下粪地,地为之
壮且富多,可能长生,凶年雨泽不时,地上生万物疏少,短而不长,不能自粪,则地之为
贫薄少,无可能成生万物。天地之行,尚须
相得和合,然后太平,而致四时五行之吏也。
帝王月建前后也,职当为帝王气逐
恶之吏也。夫建气王气,是乃天四时五行之帝气也。相气除气为前一,是正其前,
头直指之吏也,所向者伏
,不得复行为害。除前
平定气,皆善良吏也。前五执者,居前预为帝王气执除大
。建前五将,悉受天正气,皆天之神吏,当为天使,无大小万二千物之属,皆当被服其德而奉行其化。
当王气为死,当月建为破,此尊严第一之气,故不可当也。当者死,名为杀气大耗。月建后为闭,闭
,恐后休伏之气来干帝王建气也,故天闭其后。后而开,却休
气教去也。其后为成
,便当收之也。后五为危,危者其处,近天执大杀,一转破即击,故为危也。此后五将,天将
休之,与地同气,主闭藏
,鬼物同处,不可使也。
问曰:“北方为皇之始,东方为帝之始,南方为王之始,西方为霸之始。今天有六甲十二子,皇道当于何起?”
“然天有三统,各有太无。初一者天皇,二者帝,三者王,四者霸。天皇起于上甲子,地皇起于乙丑,人皇起于丙寅,霸道起于丁卯,是天历气数也。地历者,皇道起于子,帝道起于丑,王道起于寅,霸道起于卯。此四者,初受天地微气造生,不得有刑,有刑者伤皇道。道法不得有伤,故子刑卯,丑刑戌,寅刑巳,皆出刑气,不与同处。”
问曰:“天封人以等,地封人以等,人封人以等,岂可闻耶?”曰:“天封人以道,地封人以养德,人封人以禄食。”“何也?”“天者,以道自殊且久,故封之道,使寿,可得食风气而
。地者主养,善地,地令人富,故封人以德富。君者封人以禄食,赐之以衣服。此三事,皆善也。好道不解,故得封于天。好德爱地,知相地授而居之,去凶得吉,得封于地。好学而有益于上政者,君父乃不能远也,须以理事,故得封于人也。是古者圣贤力学,不敢失此三事。故有得道而去者,有避世而之复地者,或有得君之禄食者也。”
问曰:“夫乐五音者,得其音何如,不得其音何如,并可闻耶?”“夫音,非空也,以致真事,以虚致实,以无形身召有形身之法也。夫乐,乃以音响召事,比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此书俱出于人口,乃致善恶之应。
乐声,正天地
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知天地情,四时五行之气和以不,知尽矣。故上士得其意,以平理度也;中士为之,以助君理,以致寿;贤者为之,以致无忧。音者,乃一以乘万,万乘无极,天下毕备矣。”
问:“《太平经》何以百七十卷为意?”曰:“夫一者,乃数之始起,故天地未分之时,积气都为一。分为二,成夫妇。
天下施于地,怀妊于玄冥,字为甲子;布
东北,丑为寅始;见于东,
出卯;毕生东南,辰以巳,垂枝于南,养于午,向老西南,未以申也;成于西方,
入酉;毕藏于西北,戌与亥。故数起于一,而止十,二干之本,五行之
也。
故一以成十,百而备也。故天生物,
响百
毕终。故天斗建辰,破于戌。建者,立也,万物毕生于辰。破者,败也,万物毕死于戌。故数者,从天下地八方,十而备。
建破,以七往来,还复其故。随天斗所指以明事,故斗有七星,以明
之终始。
故作《太平经》一百七十卷,象天地为数,应
为法,顺四时五行以为行,不敢失铢分也。失之则为
天事,无所据,不应天地之心意,不随天数而为经,无益于理世之用也,不象天地之法,不能去害也。
知其效,收世之闲文,积之三十里,乃至天,行之,不能消灾害矣。”
大天之下,八十一域,万一千国中,各自有文书,悉
除恶致善,消灾害。今尽收录聚之,方圆百里,上可将至天,终不能消去灾害。此文虽少,帝王能行,必俟明效矣。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
明反
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
。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
久久传相生,复衰微,反
厌其所为,传失道意,不能内照,
益不理。故天出圣人,象天文理,故天文自睹也。故天文正,天亦正;地文正,地亦正;人文正,人亦正;天地人俱正,万物悉正。人者,万物之长也。人失职被伤,不以寿死,万物亦随之,天地亦尔,
气大作,病人不绝天年。
惟古今之行,各有次第,不相逾越。上皇神人之尊者,自名委气之公,一名大神,常在天君左侧,主为理明堂文之书,使可分别,曲领大职。当为君通神仙,录未生之人,各有姓名,置年岁月及
时,当上升之期,使神往师化其身乃上之。各有姓名,置年岁月及
时,当上升之期,使神往师化其身乃上之,随其智能高下,各各使不忘部署分别,各令可知,使自状其能,却乃任之。
奏上,出言曰,大神为上主领群神,各有所部,宜服明之,勿使有疑。令寿命长借,宜当谛之。圣明有心,宜以白
所有生,复而以簿书筹算相明,可在计曹,主领钱数珍宝之物。
诸当上计之者,悉先时告白,并计曹者,正谓奏司农,当大月三十
,小月二十九
,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得失平旦三刻之间也。明堂大神上承五刻集奏,如天君旧令从事。
大神受君之敕,部下司农,司农受敕,使下所部州郡国,言所部领所主,当上簿,入司农委输者,各以所出送书到。如懈惰不时送者,司农辄上明堂大神,上白天君出教,下司农,令郡国催促,不失后书。置时
漏刻相授,各有分别,勿有所
。皆令同文,各有所副文。天上自无水旱之灾,不得有增减之文。转轮当至,勿稽留因缘,恐独受取,觉知者有主,天上知闻,罪辄不赦。各慎其职,各明其事。天君皆预知不言,音宜详,所问不用此言。水旱无常,灾害并生,人民疾病,死生无数,不用天君教令致也。
天君教出告大神,卿相中二千石文书,群僚在职之神,务尽其忠,务尽其行,上称天君之心。天君与诸师化之,当得升度者,就而正,各使成神,光景随其尊卑。所化之神,皆随有职位次第官属。天君敕大神常化成之,人各自度量,志意
高,贪慕上升。其化生,光耀
中,所见
彻,正神相随,浮游八表。观天所施为,知其动摇,各从其宜。
朝天谒见,自有常
。当以月初建,大神小神,自相差次,铨次尊卑,朝大臣,不过平旦。朝会群神,各明部署,案行无期,务明其文书,督责有职之人,先坐其事,当如天君教令。有所白,辄开明堂,乃得所言,各有所明,各有所带,不得无有功效。
天君敕大神, 群僚集会,各正其仪,勿使有过差。以法令各察所部, 天上觉知,其过不除。各慎所职,无为诸神所得短。
天君敕大神曰,郡国之中,有圣智志意,常念贪生之术,愿与生神同行,与天合思,
布恩于人,恩惟生成,助天理生,助地养形,慕仁、善化,上其姓名于大神。使曹有文辞,数上功,有信可任。曹白其意,天君当自有数,众神所举各令保。是郡国选择,务取尤善。
天君敕明堂,诸当为天君理众职,务平其心,各行天上所部,使有分理,皆尽忠诚,通达所知,务成其功,务理其所。各誉笃达,宜进所思,音声所通,其意虽有心言,天君预闻其语,当何隐蔽而不尽忠诚。
问曰:“今
更明圣贤仁之法而悉绝
文,何更能明之哉?”“天病此
伪文,使除之,取明天之道。夫古今圣人之文,所以理天地。夫圣人之文明,则天道大理矣。夫皇天所怒而不悦,故有战斗,水旱灾害不绝,王者愁苦,皆曰圣人文稍稍
而不明,故天道云
而难理也。圣人文
,天道亦
;圣人文废而不用,天道亦废而不用。”
问曰:“古者无文,天道不
。”“时天券久未出,上皇神人理,上祖考本。与皇天分体久久,去天道远,丧
不复知天意,故天出券,使圣人书,师传之。圣人不竟久留也,故记而置之,以遗后生。故太平气至,天道当理矣。”
问曰:“今
使理气,事而长生,岂可得闻不?”“然,详念吾之言,皇天自有常法,为人君上者,当象天而行,乃以道德仁为行三统。君上乐
无事者,朝常念道,昼常念德,暮常念仁,既无一事矣。”“愿闻朝何故念道,昼何故念德,暮何故念仁?”“然,天道可顺,不可逆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愿闻其要意。”“然,天有四时三部,朝主生,昼主养,暮主施。故东南生,西南养,西北施。故人象天为行,以东南种而生之,西南养而长之,仲秋已往,夏内居嫁娶而施传类。此皇天自然教令也,故人民嘿自随之,理能常象此者,即得天意矣;不能象此,名为逆天教令,故多伤也。伤少则
物伤,伤丁壮则夏物伤,伤老即秋物伤,伤怀妊即冬物伤,此自然之法也。古者圣王,常思念天道而行,不敢失铢分矣。”
问曰:“
得与地长厚,可得闻乎?”“然,常顺天所为者,长与天厚;轻逆之者,长与天为怨。故古圣王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养,三曰常施。为行如是,谨以承仰天道。不理之名,四曰刑之而不理,五曰杀,是其极也。以此分别,第一之君纯生,第二之君纯养,第三之君纯施,第四之君纯刑,第五之君纯杀。生者延年国昌,养者增算,施者无过,刑者有病,杀者暴穷。古者圣王,睹天
明,不敢妄为也。
古者圣王,得六甲王相微气之
,不怒不言恶事。至此之
,故言善事,饮食作乐,以止灾去凶
也。故王气常
见尊敬,故上古度世之人,圣王之理顺此,故得卧理而思,讫无一事,
东首,夏南首,秋西首,冬北首,四季首其角。君臣人民俱知其法,天下
气悉消。天上格法,常以王
下取库兵,理之地下。以休废之
乃致之,故盗贼不兴,兵革息矣。”
问曰:“天独怒而不应和人,宁可知否?”“然,天理乃以气为语言,见于四时。
角气不知,肝脉不动,角蔟不和,清音不应,此即天不悦不语言也。古者圣王见此,即思惟得失之理,以反之。
然王气所居,乃得仁助其理也。此二气共生成,于此也乃反。休废凶气至,来助其理,此乃三气。小人之气反见于是,无统天位,故象小人。天见,照见其类,令贤圣策之而思之,当索幽隐道人、德人、仁人,以反复其气,立相应矣。故王者御天道,以民臣为股肱;为御不良,则
其道矣。古者圣人将御天道,索道德仁贤明共御之,乃居安也。故道人属天,德人属地,仁人属中和。故三统不和,三贤理之,故太平气至,万物皆理矣。”
问曰:“万民何以尽为仁哉?”“然,天道乃生德,德乃生仁。今君乃以道人为师,取法于道。君乃法道,其臣德矣。民乃取法于臣,臣德则民仁矣。令下象上法,上法天也,转而相生,民安得不尽仁哉?
古者圣王以大道人为师者,乃
化下
也。上君为政如天,中君为政如地,下君为政如人。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大道也。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如人者,不失人意,思乐得中和之道。圣人见万物尽生,知其理重道也;见物尽养,知其真德也;见万物尽成,知其真仁也。夫理真道者,但有生心;理真德者,但有养心;理仁者,但有施心,非此三统道德仁,非谓太平之君矣。
天上之士,乃生天上,受委气无形而生。知天上之士,何所不知,何所不明,何所不见?自然元气,同职共行。天上之士,常在无极之殿,与天同理文书,上下不失其事,乃知可生之物,复下地形,使得成就,万物皆被荣。天上之士,天之所尊敬,诸神所仰,如帝王太子,敢有不敬者乎?天君者,则委气,故名天君,尊无上,所敕所教,何有不从令者乎?”
问曰:“夫太平之君道盛,其德乃次天也。得书独行,化
天下,乃可无不平也。”“夫大神不过天与地,大明不过
与月,尚皆两半共成一。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
和合,乃能发生万物。昼夜各半力,乃成一
。
夏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岁。月始生于西,长而东,行至十五
,名为
,过十五
消,名为
,各出半力,乃成一月也。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天地之道,乃一
一
,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故君与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区区思同,乃成太平之理。”
问曰:“时人文虽多,乃自言物毕备者,灾害盗贼常有余也。而常得愁苦,于此凶
以为忧,吏民共救之,不能救也,绝者复起。”“今吾可以长补其不足,而使无复灾也。从古天券文出已来,凡贤圣文书,宁亦有同者?皆异也。故天命师,使出除凶,德覆民臣,光被四表,远迩响应,恩及草木。是其用心意开也,其书皆异也。”
问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者守一,
者守二,故名杀也。故昼为
,人魂常并居;冥为
,魂神争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于死亡,精神悉失,而形独在。守一者真,真合为一也。人生精神,悉皆具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为良民父母,见太平之君,神灵所爱矣。”
《三
珠囊》卷四《绝粒品》引《太平经》第一百四十五云,问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答曰:“上第一者食风气,第二者食药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
又云:“天之远而无方,不食风气,安能疾行,周
天之道哉?又当与神吏通功,共为朋,故食风气也。其次当与地
并力,和五土,高下山川,缘山入水,与地更相通,共食功,不可食谷,故饮水而行也。次节食为道,未成固象,凡人裁小别耳,故少食以通肠,亦其成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