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后的三国 下章
第1338章 攻克西陵
 第1338章 攻克西陵

 其实不用斥侯来报,王濬早已掌握了吴军的动向,在峡江造铁索,在江底埋铁锥,这都是动静颇大的工程,王濬又如何能不知情。

 那拦江的铁索足有胳膊细,横悬于江面之,此处的江面,水湍急,汉军的战船顺而下的话,必然是收势不住,直接会撞到铁索,如此高的船速,一旦撞,船头必然会撞个粉碎。

 而峡江之,最为凶险的是险滩和礁石,能通行的航道极为有限,吴军在可通行的航道布铁锥,等同于增加了江的险滩和暗礁,如果无法排除这些铁锥话,战船一旦触碰,定然会撞漏船底,造成战船沉没。

 所以想要畅通无阻地通过峡江,王濬首先必须要找到清除这些障碍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的话,那绝对是不能贸然出兵的,想要在之控制住船速,那是根本做不到的事。

 这些天来,王濬一直苦思冥想,不过还真被他给想到了办法,在出征之前,王濬特地命人建造了几十艘大木筏,这些大木筏并非是平底的,而是在底部专做成深达四五尺的横梁,又在筏制作大炬,长达数丈,内灌麻油。

 到了西陵峡时,王濬令船队靠岸停歇,独放出那几十艘木筏来,尽将筏的大炬点燃。木筏顺而下,遇到铁锥之时,尽数扎入木筏横梁之,皆被提走。木筏遇到铁索,直接撞了去,被拦截住,此时木筏的大炬烈火腾腾,将铁索烧红烧断,吴军所设的数道铁索,皆被毁坏。

 闻铁索铁锥已破,王濬便是立刻下令汉军扬帆东进,直西陵而去。

 在西陵峡的最为狭窄的牛肝马肺峡处,吴军专设了两座投石车阵地,一南一北,锁于长江两岸,由于此处江面最为狭隘,从两岸投掷到江的石块皆可投至江心,两面皆投,并可以达到封锁江面的目的。

 虽然说投石车准度有限,想要正好击过往的船只一般较困难,但两岸各设有百架的投石车,同时投掷石块的话,完全可以达到覆盖江面的效果,如果这个时候汉军战船想要强行通过的话,必然会冒很大的风险,一块石头便是重达百斤,从高空砸落下来,威势绝对不是木制的战船所能抵挡的。

 不过汉军拥有火药弩,自然可以无视吴军的投石车,火药弩的程是投石车的三倍以,接近到目标之后,汉军楼船的火药弩便立刻对牛肝马肺峡的吴军投石车阵地展开了攻击。

 一道道划着青烟的火药弩箭飞向了牛肝马肺峡的空,爆炸之声此起彼伏,这些投石车体形笨重不易移动,完全成为了火弩箭的活靶子,不过须臾工夫,两岸皆沦为了一片火海,这些投石车都尚未来得发出一枚石弹,全数被尽皆摧毁,一辆不剩,连守在阵地的吴兵,都伤亡惨重,死伤累累。

 周处精心准备的三道防线,被王濬轻易地突破了,汉军乘风破,直抵西陵城下。

 陆景也没有想到汉军竟然是来势如此之快,他们精心准备的铁索、铁锥、投石车竟然悉数被汉军破解,既然汉军已经杀到了西陵,不得已,陆景是尽遣水军,与汉军在西陵江面,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水战。

 尽管周处离去的时候带走了一万水军和数百艘战船,但留在西陵的水军,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不光有小型的蒙冲斗舰,而且还有大型的楼船,陆景亲自登舰指挥,在宽阔的江面摆下了阵势。

 长江水奔出西陵峡后,江面陵然得开阔起来,水也平缓了许多,这样的江面,最为适合打水战,吴军排出了菱形的战阵,向汉军击而去。

 在永安水战之,东吴水军遭受到了重创,尽管那只是吴军的蒙冲舰队,并没有大型的楼船,但汉军的火器凶猛,给吴军曾留下过深刻的阴影,而且,直到现在,吴军也找不到能对付得了汉军火器的办法,如今的西陵水战,吴军很可能还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来抵御汉军的火药弩箭。

 果然水战开始之后,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吴军虽然调集了大量的弓箭兵,并使用大量的火箭进行反击,但汉军火药弩的威力强大,几乎是一支弩箭可以葬送掉一条小型的战船,那些块头足的大型楼船,更成为了汉军的攻击目标,尽管几箭是不可能将其摧毁的,但汉军毫不吝啬的是这些火药箭了,吴军楼船目标大,往往可以同时招来数十支火药弩箭的袭击。

 几十支的火药弩箭来对付一艘楼船,那怕你的楼船建靠得再坚固,也难敌那连番的爆炸,很快第一艘被攻击的吴军楼船葬身江底,季汉水军是势如破竹冲入了吴军的船阵之,紧接着,其他的楼船也遭了殃,纷纷被炸沉。

 至于那些小战船,更是连汉军一箭都抵挡不了,吴军水师大败。

 陆景见状,只能是退守西陵城。

 汉军战船击破东吴水军之后,便向着西陵城发起了攻击,无数的火弩箭腾空而起,袭向西陵城,整个西陵城头,陷入了一片火海之。

 陆景亲临第一线守城,周围的人劝道:“蜀人火器厉害,都督可稍避之。”

 陆景斥道:“本督肩负抗敌守城之责,此时后退,必是自军心,再敢言后退者,斩无赦!”陆景亲率兵马,在西陵第一线顽强抵抗。

 但血之躯如何是火药利器的厉害,陆景死战不退,不幸被一枚火药箭击,当场身亡。

 陆景一死,吴军是群龙无首,更无法组织起相应的的战斗来,很快汉军攻入了城内,与守城的西陵军展开*****。汉军的攻势凶猛,又有火器相助,如虎添翼,吴军如何能抵挡得住,西陵城很快便陷落了。

 拿来下西陵,汉军毫不停留,望江陵而进。
上章 最后的三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