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梁城
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梁城
面对一众诸侯国的调停神情,周王朝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似乎有什么限制存在,周王朝不能够干涉下属诸侯国之间的战事。
而赵、魏、卫三国向武楚两国提出的停战请求,也遭到了秦武与楚庄王的拒绝。
拒绝了齐桓公的求和条件之后,秦武率领二十万武楚联军,朝着久攻武国不下的十万齐国大军杀了过去。
孙膑与田忌无路可退,只得退到一处易守难攻的群山间布防,抵御武楚联军的猛攻,以求苟延残
。
五天时间,秦武大火烧山,发动总攻,一举大破齐军,杀敌五万,俘虏三万,逃跑两万,同时也没能留住田忌与孙膑这两名*级名将,让他们侥幸趁
逃出了群山。
不过,这十万齐军的溃败,对于齐国来说无异于
死骆驼的最后一
稻草。北线的三十万燕军,南线的二十万武楚联军,齐国剩下的军队对付其一线都有很大的困难了,更何况同时两面
敌。
因为秦武与燕国签订的盟约,协议谁打下的城池便归谁的原因,消灭了面前的抵抗者之后,秦武并没有北上支援燕军,而是长驱直入,开始攻陷齐国的城池。
腹地失陷,齐国上下人人不安,前线同样也是军心不稳,这样的情况落在进入爆发状态的乐毅手上,自然是抓住了机会,趁机送了齐军一场极其狼狈的溃败。
十天时间,齐国全境沦陷。
当初齐桓公为盟主,发起九大诸侯国一起进攻秦国,都没能将秦国打败。但此时,仅仅武、楚、燕三个国家,就轻而易举的让齐国覆灭了。
齐国覆灭,自然到了瓜分战利品的环节。
秦武已经把韩国给灭亡了,楚庄王干脆就放弃了过来避难的韩王安,直接选择了将原韩国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
作为付出的代价,楚军在齐国得到了一切战利品,都归秦武所有,同时,楚国还献上了许多金钱、装备和技能书为代价,终于从秦武手上
换到了韩国的土地,正式将韩国纳入了楚国的版图。
同时,秦武也得到了齐国三分之二的城池和土地,再加上原本占据的宋国土地,武国顿时一下变成了国家面积好不逊
于原齐国的一个诸侯国。
燕国出兵最多,虽然得到的最少,仅只有齐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但燕昭王洗刷了在反秦联盟受到的侮辱,复仇成功,同时还得到了一名准S级名将,还得到了这么大一块的土地,也是心满意足了,如果将此战的战果消化掉的话,燕国将一举跨入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当。
战斗结束,秦武马上规范新的武国的统治秩序,同时不断用先前获得的金钱、装备等物资,招兵买马,扩充兵力。同时,秦武也积极探访名将,招贤纳士。
一时间,武国进入了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
一个月以后,原本二十五万的武军,一下变成了四十万人。
因为齐桓公被秦武生擒的原因,管仲、孙膑、田忌、田等原齐国名将,在得到秦武善待齐桓公,和保证他们的宗族平安繁荣发展的条件下,也陆续归降了秦武,加入到了武军当。
一时间,武国更加强大了。
战果消耗完毕,发展陷入了瓶颈期,得到来自山国的求援请求,秦武提出了一系列的条件,而面临赵军的凶猛反叛,山军快要抵抗不住了,山恒王也不得不答应了秦武。
山恒王同意了秦武的条件之后,双方马上签订了盟约,调集二十五万大军,便开始与山国一起进攻赵国。
赵国有廉颇、李牧、赵奢等名将在,一开始还能打的山国没有半点脾气,还差点反攻打到山国去了。
但是武军的参战,马上改变了战场局势,特别是面临秦武、项羽、冯去疾、孙膑、田忌等一众*级名将的猛攻,赵国的名将一下子就变得不怎么显眼了,完全被武军
着打。
赵、武、山三国大战,魏国看的有点担忧。因为魏国下邻的楚国,是武国、山国的盟国,右邻武国、燕国,也都是盟友,感觉就好像被一群结盟的诸侯国包围了一样。
如果这个时候,赵国再被消灭的话,那魏国连北面都不安全了。
不得已,在赵武灵王的邀请下,魏国也卷入了这场战斗。
纯粹以兵力而论,魏国的兵力绝对要比武国多的多,但是魏国可用的名将就没多少了。其,最厉害的一个吴起还要坐镇函谷关外,防御秦国的进攻,剩下的魏无忌、庞涓几名大将,根本就不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武军的对手。
魏国卷入了战斗,却不是秦武的对手,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后,终于被秦武抓住机会,十面埋伏,将出战的三十万魏军击溃,杀敌十余万,俘虏近十万,七八万魏兵四散而逃,在战场四周形成了影响恶劣的兵祸。
出征的魏军被秦武打败,一直休养生息的秦国这时终于坐不住了,也站了出来,向秦武发去了同盟请求,开始向着吴起统率的魏军发动猛攻,企图将一群魏国边军击溃,然后好去占据魏国的土地。
秦国大举攻魏,隐藏条件达到,继乐毅之后,吴起成为了周王朝第二名晋升准S级的历史名将,同样也是统帅达到了00。
拥有高达00的统帅,手下还有魏武卒这样的
兵,面对秦国众名将的凶猛进攻,吴起顽强的抵抗了下来,坚守着河西城,令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趁着秦国拖住了魏国最强的吴起,秦武趁势对魏国发动了猛攻。
失去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面对二十万武军的凶猛进攻,魏国一路丢城失地,即使有五万魏国
卫军坐镇防御的魏都大梁城,面对秦武的猛攻,也只是坚持了五天时间,便被攻陷了下来。
都城大梁都沦陷了,魏国顿时一下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武军所到之处,在大势所趋之下,开始有人弃城投降,放弃无用的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