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你倒底要自慰到什么时候
现在我们总是力捧周星驰出来的每一部电影,然后顺带骂骂王家卫的《2046》如何烂,跟着全中国去讨厌章子怡以为那是流行,接着就叹息香港电影一举不振,看看张爱玲的小说就以为能评全部文艺片,晓得蔡明亮就当自己是对艺术电影了如指掌了,白灵一把老皮老脸穿个透明也能当热门。我们这两年对于电影的情感是极奇怪而无聊的,而和我们只隔一滩浅水的台湾,那曾经出过《暗恋桃花源》、《搭错车》、大部份我们热爱过的琼瑶电影,让我们一哭到底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宝地,如今的惨淡与荒凉却从没有人去关注。
今天很偶然地看了《十七岁的天空》,看得我想把电脑砸了。自从李安的《喜宴》上桌后,同
恋题材变得不再
忌,而是随着这部电影的名声张扬起来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很多诸如《
光四
歌舞团》之
的电影,连难得拍个关于成长故事的《蓝色大门》也非要拉上一个关于同
恋情结的话题。再看这个《十七岁的天空》,完全就是同志青春偶像版的电影,把同志放在一个轻松到轻浮的地步,然后再装模作样的按上个完美结局,这样的电影让我哭笑不得。
台湾也许是离日本太近,受到这个小岛国那些极端变态思想太严重了,所以拍什么也非要戴上个“同
恋”的内容,仿佛这样做就能把电影变得有深度。《夜奔》也就罢了,反正就是打着文艺到底的旗号在表现同志情结。陈国富的《征婚启事》中也非要刘若英的好友最后自曝自己是同志,《候鸟》里边归亚蕾也一脸忧心重重地跟女儿讲怀疑她老公是同
恋。《美丽的故事》里两个女孩在大谈特谈帅哥和初恋之后觉得找到了知已,于是知已变成同
恋。张艾嘉后来大概也怒了,人人都能同
恋,老娘我照样也能玩,于是《20、30、40》里面让李心洁吻她的好朋友,本来就是描写普通女人的心态心事,可是像给初生婴儿嘴里强
进一个酒瓶一样,她硬生生把同志情结放入这部电影,好像在完成某个仪式一样。
后来我看了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然后心中大惊,因为根据此公的描写,台湾应该
大街全是同志。如果真是那样,那《十七岁的天空》这样自由的同志恋情也许的的确确是不奇怪了,同样这部电影本身无聊而垃圾的事实不可改变,题材演员剧情换成异
就是白开水,所以杨佑宁的选择为他得来一个新人奖也让我觉得奇怪极了。当时我看到另一个
装歌舞的陈煜明在台下笑得无奈,就在想同样是演同志戏,还不如索
像他这样本
倒让我信服了。
可能有不少人想到要抬出杨德昌或者蔡明亮救场了,更有甚者就干脆会提侯孝贤。我只想问题,侯孝贤也好,蔡明亮也好,哪一位的电影是票房大红的?艺术与商业在台湾已经被硬生生拉成两截,似乎到现在也没有相
的一天。票房不好就会穷,这是常理。所以蔡明亮还是拍那些小成本,用一个固定演员,走走停停完成他的梦想。而侯孝贤似乎更艺术一些,他的名声在外,哪怕是请了梁朝伟和李嘉欣这样有商业价值的明星,他也只拍自己的个性化电影,却不明白小津安二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他争得众多国际荣誉时,整个台湾电影其实就只给我们留下了“闷片”的印像。至于“大片”于台湾来讲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于是放眼望去,台湾电影要艺术要得奖可以,但是别指望票房,与电影血
相连的所谓“观众囗味”就别想了。要票房也行,搞几个靓男靓女演演同志,搞个把话题吸引点人气。可怜啊,我宁愿当年林青霞与秦汉那些哭哭泣泣的琼瑶戏来唱主角,起码大批人去电影院看,台词主题歌也是耳
能详。台湾电影就像一个卖艺不卖身的艺
,明明也是“
”却非要装高贵,不肯
。可是市场的需求与台湾电影业的荒凉是矛盾的两种状态,不得以之下照样《
光四
歌舞团》也能评为台湾的最佳电影,那绝对是一种“自
”的表现。
难道他们都忘记了李安除了《喜宴》还有儒家思想浓厚的《饮食男女》、《推手》?现在甚至要台湾拿出一部
绵徘侧的青春偶像电影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一定要像日本一样搞出点
离人伦天理的情节,这样才能算有“搞头”的。这样的发育不良的台湾电影你还有期待吗?
那曾经出过无数言情经典,产生过“国家级”明星的台湾电影业啊,你倒底要自
到什么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