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洪荒旧时 下章
第一八九章 老聃悟道 点化孔子
 说那人间百家争鸣,蜂拥而起。其实归结底不过了争夺人间气数而已。

 那三教门下弟子,虽然都是人间不世出的大才,怎奈老聃乃是太上老君一点原神化身,虽然没有跟随神仙学道,但是随着修为深,渐渐唤醒了圣人原神烙印,从此修炼起来比起他人快了百倍不止。

 孔丘见自己与老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便再也忍不住,只好放下自己的面子,在一次大会之后单独向老子请教。老子见孔丘问道,也不藏私,便将自己的一些理解教授于他,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如同天地有、夏、秋、冬之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不止。国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生死荣辱。皆有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稍停片刻,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必旋,方必折,必止,决必,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有悟于心,拜谢之后,回转鲁国。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劝母亲随之前往朝歌;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不愿远迁。这一,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忽然再度突破,又收了部分原神印记,明白了自己的来历。于是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矣,故悲而不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食,体滋倦而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生,不亦愚乎?故骨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这也是老聃本来就是太上老君原神托生,方能悟得这一番道理。若是换了旁人,怕是终究局囿与生死之间,不得领悟。

 老聃这一番领悟之后,却正是悟了那太上忘情之道。本来以

 身份,早就应该不止如今地修为,只是一直以来。一种牵挂,摆不得。如今,老母即丧,却正好合了机缘,让他道行更进了一步,一时间天地间风云变

 老子功成之后,便觉得那在朝为官地红尘历练,实在再也没有半点用处,便上表商王,辞去官职。云游天下,最后在宋国沛地隐居起来。

 老子悟道之时地天象。第一时间就被孔丘等人感应,知道有人修成大神通。众人掐指一算,除了老聃之外,其余人等都能模模糊糊有所感知。

 孔丘乃是截教中精心培养的弟子,比起其他人修为高出不少,有曾经得到老聃的指点。虽然不是圣人本尊,但是那微言大义,却非一般神仙能比,最先算出乃是老聃得道才产生的异象。何况自己曾经向老子请教,便要前去向老聃道贺。

 只是老子悟道之后,便辞官云游,孔丘一时也不能得知老子下落,只道后来老子隐居下来之后,孔丘方才离了鲁国,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此时也已经知道孔丘的来历。但是看他修为实在太低,尚未入道。马上也猜想到并未其师真传。老聃本来不想理睬,但是毕竟三教一家,孔丘修为太低了,传出去也免得丢了三清地人,便改变主意,点化一番。

 老子其实一直对阐教截教并没有什么偏见,以前与原始联手,不过是因为通天与白石走得太近。后来原始被鸿钧惩罚之后,老子也明白了许多事,以他人教圣人地身份,根本就没必要卷入到其他各教的争斗中去,因此也就将对通天的怨念散去了。

 老子将孔丘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月山河,形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如同解形体之束缚,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为一体,亦不,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变化却相同;顺本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上章 洪荒旧时 下章